一、大腸息肉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大腸息肉(ICD-10: D12.6/D12.8/K62.1/K63.5)
行內鏡下大腸息肉摘除術(ICD-9-CM-3:45.42)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消化系統(tǒng)疾病分冊》(中華醫(yī)學會編著,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實用內科學(第12版)》(復旦大學醫(yī)學院編著,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消化內鏡學(第2版)》(科學出版社)等國內、外臨床診療指南
1.鋇劑灌腸造影存在充盈缺損,提示結腸和(或)直腸息肉;
2.結腸鏡檢查發(fā)現結腸和(或)直腸息肉。
(三)選擇治療方案的依據。
根據《實用內科學(第12版)》(復旦大學醫(yī)學院編著,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消化內鏡學(第2版)》(科學出版社)等國內、外臨床診療指南
1.基本治療(包括生活方式、飲食等)。
2.內鏡下治療。
(四)標準住院日為5-7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⒈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D12.6/D12.8/K62.1/K63.5大腸息肉疾病編碼。
2.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在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六)入院后第≤3天。
必須完成的檢查:
1.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糞常規(guī)+潛血;
2.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凝血功能、血型、Rh因子、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消化道腫瘤標記物篩查(CA19-9、CA24-2、CEA等);
4. 腹部超聲、心電圖、胸片。
(七)內鏡下治療為入院后第≤3天。
1.術前完成腸道準備及簽署結腸鏡檢查和治療同意書。
2.行無痛內鏡時,術中需監(jiān)測生命體征,術后要在內鏡室觀察至清醒,并經麻醉醫(yī)師同意后返回病房。
3.按順序進行常規(guī)結腸鏡檢查,檢查時應用潤滑劑。
4.根據術中所見息肉形態(tài)、大小、數目等決定內鏡下治療方案,并按結腸息肉內鏡治療規(guī)范實施治療。
5.術后密切觀察病情,及時發(fā)現并發(fā)癥,對癥處理。
(八)出院標準。
1.患者一般情況良好。
2.無出血、穿孔、感染等并發(fā)癥。
(九)變異及原因分析。
1.患者年齡小于18歲,或大于65歲者,可疑存在腸道特殊疾病患者,進入相應臨床路徑。
2.合并嚴重心、肺、肝、腎等其他臟器基礎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礙者,退出本路徑。
3.息肉不符合內鏡治療指征,或患者存在內鏡治療禁忌證,出院或轉外科,進入結腸腫瘤外科治療住院流程。
4.患者住院期間出現合并癥,如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腸道穿孔或活檢病理提示為惡性腫瘤等,必要時轉外科手術,轉入相應臨床路徑。
5.合并感染,需要繼續(xù)抗感染治療,進入腸道感染住院流程。
6.多發(fā)息肉、大息肉或復雜情況:多發(fā)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徑≥2cm;或廣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徑≥1cm);或側向生長型息肉等。
二、大腸息肉臨床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大腸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
行內鏡下大腸息肉摘除術(ICD-9-CM-3:45.42)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標準住院日:5-7天
點擊下載:大腸息肉臨床路徑表單
免費下載:大腸息肉臨床路徑
隨著前列腺癌發(fā)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